发布时间: 2016-02-29
张惠岐
一、从中国建筑发展史的历程看,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奇特,山川秀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广布民族众多,在生存生活实践中以勤劳和智慧,从洞穴走出,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就地取材,在地面上建造了木屋、石房走入定居。逐见形成不同形式不同民族的聚落。西周以后的春秋时代,统治者营建了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此后以木为主材辅以砖瓦灰石等。形成我国民居住宅建造的主要建材和民间建筑发展的多样化模式。在3000多年的历史延续中,创造了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承的建筑模式,如傣族的竹楼、土家族的吊脚楼、羌族的木板屋、竹楼,朝鲜族的整体式木结构住宅,、白族的平房院落及苗乡村寨等,都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他们所用的材料有木、竹、草、泥、灰、沙、石等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无疑这些民族居所是绿色建筑。他们的低炭生活方式是与大自然相融合的。这些民族建筑和生态环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民族个性文化的标识、是人类与自然融合的见证。是民族乡情的和谐景观。
二、当前我国正处在贯彻执行“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面临的高碳排放问题?目前我国钢铁、水泥产量排名世界第二,碳排放高居全球首位。全国能源目前全国城乡建筑面积近200亿平方米,再过10年仍需建100亿平方米的建筑.所以高能耗建筑之路不能再走下去了。节能减排、调整结构的战略决策,促使建筑业必需转换发展方式走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绿色规划、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钢铁水泥工业的发展,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北京及省会城市己楼房林立现代化的城市面貌突显世人瞩目。从全国看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较低列于世界百名之外,中小城市及广大乡镇、农村发展极不平衡不可能也不必要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久住楼房的城市人深切体会到,冬春没暖气如冰窖,夏秋没有空调闷热难耐。因钢铁水泥的物理性能,随四季气温升降变化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和热能。水泥的热胀冷缩易生断裂。生活舒适度看楼房缺失磁场久不接地气影响身体健康易生病,更不适合老人小孩、病人居住,尤其遇火情、
空袭、地震等异外灾害难以逃生。与传统民族建筑相比较并非理想的宜居天堂。如民族建筑能使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配套,才是较宜居的住所。生活在山水林木的自然环境中才是最好的享受。反思唐山大地震、北川大地震给数十万人带来的灾难。唤醒人们对高造价高污染高能耗的洋楼有了新的认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弘扬民族宜居住宅的发展道路。
三、在西风建筑盛行民族建筑遇冷的现实中,其发展道路如何选择?我国航天大师钱学森最早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他曾说:“现在我看到,北京兴起的一座座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进到房间则外望一片灰黄,见不到绿色,连一点点蓝天也淡淡无光。难道这是21世纪的中国城市吗?”钱老的理念,表达了规划、建筑业界许多人士的观点和广大群众的心声。大家更不愿看到水泥森林城市的复制版,向中小城市扩展,向生态乡村漫延。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符合国情的实际为出发点。弘扬民族建筑走绿色科技发展之路。
四、为应对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各种灾难.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人类、保护地球安全、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推进科技創新节能减排、调整生产结构转变高碳生活方式,开发绿色建筑,创建绿色家园,共圆百姓安居住房梦。发展绿色经济是第四次文明浪潮的必由之路。绿色是中华大地的主色调,绿色家园是中国的传承文化,绿色民居是中国式的民族建筑,绿色生活是和谐社会,平民百姓的共同追求。
党的十八大高举旗帜,以科学发展观领航以民为本,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制定了宏伟的战略规划蓝图,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世界的特大城市和历史名都。中华民族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和弘扬民族建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职责。
我们衷心祝愿北京在贯彻实施科学规划、绿色规划、人文规划、总体规划的进程中,走在全国的前列。带动全国走绿色科技之路。让祖国山川大地城镇乡村,建设成绿色美丽生活幸福的国家。
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