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
ABOUT������������

说说中医药

发布时间: 2015-11-25


随着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养生、保健和治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突出。我国自晚清以来,中西医汇流日甚:人们对中西医的感受和认识,也越来越多。这种社会生活,必然会导致理性的探讨和认知的深化。解放前,我生长在农村,看到中医药很受群众欢迎,治病效果也好,求医方便、便宜。19岁时,便开始自己研究中医学。解放后参加了工作,又经常在农村、工厂搞群众工作,所以一直为群众义务治病。学习毛泽东思想后,又用“矛盾论”、“实践论”研究中医学,理解就更深了,数十年来,从无医误。四十岁时,我便对人说:我决不会生癌,只要无意外,我可活到90岁。1982年党委又批准我为机关系统内部医生,边工作边为干职义务治病。离休后,求治者更众,研究时间也就更多了。我自己也称了试验品,一生未吃西药,现在我已83岁,仍然健康无病,“眼亮耳聪百里行”,每年得医保健康奖1200元。因此,我对医学的感受也很深。
我国自清末以后,随着教会的传人,一些城市便逐渐办起了洋人的医院。其后,医学教育兴起,西医也不断地普及开来。因而,从民国初年开始,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起伏不断。当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但在我看来,中西医的区别,不在于诊疗手段,而在于理论体系和药物性质的不同。
世间任何事物都有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西医传入中国与中医传人西方一样。西医的发展,也有许多受到中医的启示。如化学药品就借鉴于中国的炼丹术,免疫学就借鉴于中国的人痘,氰霉素就来源于中国裁缝工的浆糊杯等等。现在中医也应该使用西医的某些诊疗手段,学习一些解剖知识。但医学理论体系和药物性质却需要一段长时间,在实践中加以汰劣存优,喊喊叫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中医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又融合天文、地理、生物、社会等科学的精华,而形成系统的生命科学。德国中医学家满晰博教授与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对中医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作过深探讨后认为:“中医学不仅是经验医学,而且是成熟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一切生命科学的典范”。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结论。
中医的“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体与天地相应、与自然环境相应,与季节相应,与昼夜相应。“子午流注”这一中国数千年的认定,西人今日才有“生物钟”的探讨,对经络则至今仍无所知。人体除大环境致病外,还有内部小环境,癌就是内部小环境恶劣而使基因质变的。
中医的“恒动观”:“动而不息”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生命的发生、发展、变化乃至衰亡,都植根于运动。而阴阳的对立,转化、资生与制约,又是恒动的根本因素。“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化由生”(注:所引皆自《内经、素问》,不同)“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失调,疾病从生、外有六淫,内有七情都能使人体印阳失调,且疾病亦在不断变化之中,故应“无病防病,有病防变”。
中医生命活动的“物质观”,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没有什么神灵。古人认为: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人体则气之精者为精,气之聚者为形,“形与神俱”,形毁神灭。气无处不在,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升、降、出、入”、“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神情不佳即是身心不佳的反应。但心神对人体亦有反作用,所以也必须重视心理治疗。
中医人体生命的“整体观”,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各有其生理特点,但都同时建立在气的运动变化之上,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为表里。共同以气、血、津、精、为其生命活动的物质元素。血脉,经络、神经、三焦就是联系的主要渠道,特别是经络乃人体生命信息的网络,这就是中医独特的经络学。我认为中国的脉学,也属于这一系统。凭脉就可知病在那脏那腑,且“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尽知。中医的组方就是以“主、从、佐、使”相配合,以便宏观调治,整体转化,决不能治一脏而伤二腑。
从以上这些基本理论导生的辩证论治、审病求因、平衡阴阳等治疗法则以及“望、闻、问、切”,“八纲辩证”,“八法施治”,因时因地因季节制宜,讲究药物性味和组方等的运用。还有外敷、针灸、按摩、气功、推拿等手段,都是中医所独有,这与西医直观,见病治病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西医治心脑血管病,用单一药物控制心脏和高压血。我则用中药组方制成的“心脑灵”,祛瘀活血,软化血管,补气养心,一般一月左右即可使心脏恢复正常,血压下降,健忘解除,决无心肌梗死之虑。糖尿病、西医针注胰岛素化血糖,而我则用中药组方“糖尿病”清热化糖,恢复胰腺功能而从根本上治愈。有一水利部门老干,十余年的阴茎“癌”,痛不欲生,几次自杀被阻。经我诊断,乃补肾阳太过,火毒传至阴茎,只十余剂中药加外敷阴茎病灶,一切恢复正常。他如眼疾,多与肝肾关系密切。肾不好,肾上腺素分泌紊乱,眼晶体就会浑浊而生白内障。肝肾之阳过旺,又会使眼发炎生翳。心火太盛,也会引起眼微血管充血,直至破裂出血。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脏腑相关论。
再说药物,西药多化学合成,对人体有明显的排他性,且寒热不明,中药则不然,它是自然生物,它除了药性外,还含有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对人体有一种亲和力,且性、味分明,寒因热用,热因寒用,瘀则通之,溢则涩之,苦能泻之,酸能收之。只要对症就有效。如治胃溃疡,西医用化学药品制酸止痛,虽制酸止痛有益,但病灶仍在,日久生癌,常德有位大律师相信西药,体无他病,只二十余年的胃溃疡,先吃美国药后吃德国药,止痛不了后,又加倍服用。2007年9月,只好去医院检查,开刀一看,满腹都是癌细胞,医生只好将刀口缝合,一月后便去世了。同单位另一干部得胃溃疡病,开刀切除了胃的2/3。不久1/3部分,又发生溃疡,求治于我,我以中药处方制成的“溃疡宁”治之,三月全愈,从无复发。常德有一局级领导胆囊因结石严重,几年前已切除,可结石又重生在肝管之内,常因发炎而高烧至42℃左右,只好住院吊水消炎。开始一月左右一次,以后逐减为20天,15天一次,最后只5天一次,这样就无法离开医院了。随后医院以病危通知家属说:“只能活两个月了”,举家由此而悲哭不已。有人介绍来我处,我以自制中成药“结石除”治之,一月无高烧,两月半结石全溶,身体亦恢复健康。且西药单一,往往治这里坏那里,很多人为了治病,反而引起慢性肾炎、肝炎,而演变成尿毒症、肝硬化。所以西方有不少药品,要经过长时期和千百万人服用后,才知弊大于利而禁用。英国科学家丹伲·彭曼不无感慨地说:“为什么对健康如此重要的维生素多服也会产生毒性呢?”“最可能的解释是身体只适于接受天然存在的维生素·······商业销售的与天然的维生素不同,前者能把更自然更有益的维生素‘挤出去’而干扰身体的内在机制。从食物中吸取的维生素与其它物质结合在一起,这些物质能调整和促进维生素在体内的功能。”
同时中西医在病理认识上的区别,也会造成疗效各殊,比如一般感冒,中医认为外寒伤人,正邪斗争而发热,而非真有实热或炎症,只要稍加发表出汗而驱寒,人体就会恢复正常。可西医要注射霉素以消炎,如此虽不再发烧,但寒气内留,强者可劳动而驱寒,弱者则牵延难愈,久则成为类风湿。我治过一些医生、护士就是如此。有一位农科女干部,慢性肾炎,医院八年治疗不效,经我诊断,乃乙肝病毒所害,我以自制中成药“乙肝灭毒丸”治之,两月而病毒全灭,乙肝病愈而肾病亦愈。2007年南非华裔女孩来北京治此病,我捐药一月,可惜未服。有一退休女教师,女儿从广州寄给他“营养品”服用。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刚好一年,甚感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检查,肝已硬变了小拳头大一块,住院七天,医院认为肝癌难治。出院后咨询于我,经我诊断,我认为不是癌而是药害。七剂中药,清理肝脏和其他不适症,至今年余,不药而健在。长沙有一教授,因心衰住院一年半时间,专家会诊后,认为“非不治之症,是难治之症。”患者又不愿安起拨器,出院后来我处求治,中医认为心肌同样可以再生,在此服中药二十余剂,病愈回长。
当然传统中医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近代中国科学落后,很多医疗器具缺乏改进,解剖学也不如西方,解放后对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才开始起步。对中药的化学成份也才完成了科学分析,但传统医药中的一些糟粕,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我认为:中医中的“五行学说”就完全可以剔除。其实历代医学名家,都认为“五行学说”对中医很多方面,都表现得牵强附会。在我看来,这一学说很可能是唐朝王冰在整理“内经”时塞进去的。其实“脏象论”完全解决了人体的相关机制。如果中医能将“五行学说”剔除,后学者就容易理解多了。且为中医的进一步普及发展,扫清了一大障碍。不少西方医学家认为中医理论讳涩难懂,“五行学说”也是一大关键。其实“五行”只是中国也是人类最早的“原子论”它解释不了人体生物学。
除此之外,我还认为当前国家对中医的管理也需要切实改进。
(一)在卫生管理部门缺乏真正懂得中医的干部。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利用。”并指示西医学习中医,其实这是一条极其深刻且具有战略性的措施,因为这将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西医科学知识的中医专家,大大有利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二)现在已设的中医院,有些打起“中西医结合”的牌子,实际上中不中、西不西。应加以整顿,充实有中医理论知识的领导干部,突出医院的中医特色,对有创新的中医科、院,要树为榜样。
(三)对中医的科研成果或实践中的新创造,要认真组织考查、挖掘,加以论证、试用和推广,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医药专利制度,制造出一批普遍能使用的中成药。对一些制假贩假的医药从业人员,要从严打击,以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积极清理药物资源,在过去普查的基础上,或组织保护,或发展生产。同样可以形成中药专业生产企业群。改善药材的收集、加工、储运等工作以提高药物质量,更应科学研究加以精制。从而创造出世界独特的中药产业部门。
总起来说:中医理论优势明显,药物使用十分有利于人体,中医的保健、治疗方法多样,每一项的发展都可以成为一项专业。再加上吸收西医的一些长处,中医必将成为世界新医学的主体。从很多报刊杂志上均可看到:不少西医学家认为:西药合成、越来越困难,成本越来越高,副作用越来越大。不少制药专家开始转向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而制药,如英国药物学家就发现中药当归,是很好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这些都必将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我国要以日本为鉴,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化而放弃对汉医的研究,转而崇尚西医。现在又返回来,着重研究汉医,他们自认为是“世纪悔悟”。我们切不要自毁长城而甘为牛后。让我们能很好地抓住现在,创造明天,以迎接新中医药的光辉将来。
2008年9月
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书刊编辑委员会
中国党政干部学习网
现代领导干部学习素材             人民公仆     画传
2013年3月
周正高,医名周济人,1926年8月生,湖南常德市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49年8月参加工作。在常德县、市从事文教行政工作21年、市农资总公司工作19年。曾研究过文、史、哲、农、医、教育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知识。1952年开始为教师讲解“矛盾论”、“实践论”,以提高教学质量废除体罚。“两轮”对自身工作亦有重要指导作用。曾获省文化战线乙等劳模。西洞庭治湖乙等功臣。市科委三次农业科技奖。单位多年先进工作者和唯一“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功臣”。1988年离休,1992年离岗,副处级。
十九岁时开始学写诗词。同时开始研究中医学,现为武陵诗社终身成员,中华全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文艺家创作协会会员、中国作家2005年年会代表。作品多载《中国当代诗词选》、《词集》、《中华爱国国典》、《二十世纪华人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经典诗选》、《当代诗词艺术家档案辞典》等书刊中。曾获丁玲文学奖,中华文艺家创作协会国家金奖,多次全国文学大赛奖和诗词大赛一等、特等、金奖等。被北京千重山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香港文艺报社共同授予“二十世纪华人优秀诗词艺术家”中华文艺家协会授与“人民作家”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文元签发“爱国诗人”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中华百名一级作家并获三十名中的金笔奖。2009年又被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授予“建国60周年功臣艺术家”荣誉称号。传列《中华诗人大辞典》(当代传)、《中华作家大辞典》、《中华文艺家大辞典》和《中国共产党名人大典》、《共和国名人大典》、《共和国精英档案》、《世界人物辞海》和《中国当代名医》等辞书中。所撰“我的诗歌观”和“我对词的一些认识与建议”亦获国学金奖。2011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第二次文艺复兴先驱者”终身成就荣誉称号。
对中医学的研究亦未间断。参加工作后,一直为人义务治病,1985年被党委批准为系统内部医生,至今已有效地攻克了乙、丙型肝炎病,老年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结石病,胃溃疡,风湿病和部分肿瘤等难治之症。且研制成一些中成药,如“乙肝灭毒丸”、“心脑灵”、“平心降脂散”、“溃疡宁”、“结石除”、“糖尿净”、“乳腺乐”等,治愈患者万余。自身八旬有光,亦健康无病。2008年11月曾写“说说中医药”一文给温家宝总理和陈竺卫生部长,提出中西医的根本区别在理论体系和药物性质的不同,中医二者均优于西医。建议从中医理论中剔出“五行学说”吸收西医的长处必将创造出世界新医学的主流医学。2009年被中华传统医学会专家组委会评为“中医专家”称号。“说说中医药”亦与“我的诗歌观”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同评为“建国60周年重大学术前沿理论”金奖。2012年5月又撰写了“谈谈中国今日之医药学”一文寄给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提出中医药必须走向现代化,中国西医必须学习中医理论而成为中国医药的一部分。该文已被中共中央党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编入“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丛书中。
在农业方面,亦有大量研究,如在合理施肥上就总结出“三按施肥法”,即在测土基础上,实行“按田定产、按产计肥,按需供肥”以发挥现有土壤的潜力,增施必需的肥料,达到最好的增产效果,1985年前后,多处试点队,在常规品种情况下,曾创亩产皮棉100斤,水稻一季超800斤的高产纪录,地委常作农业会议现场,中央电视台曾作过录像新闻播出。全国供销总社生资局亦常来此调研开会。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亦进行过大了土农药试验,并编写出“常用土农药”和“三按施肥法”的农业科技手册,为当时农业增产,降低成本、减少农药化肥污染等发货过明显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资料的科技发展,还创建了常德市农资科协。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