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与成果产业化
ABOUT投融资与成果产业化

广东以科技创新立起发展“乘号”

发布时间: 2015-02-27


      一年之计在于春。

  27日,正月初九。当人们春节假期后刚回到工作岗位时,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正在深圳召开。这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寄予厚望。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当好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珠三角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这是广东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先机、在全国继续走在前列的必由之路。

  大会召开的地点选在深圳,也是颇有深意。深圳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初步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就在3天前,深圳光启旗下的港股上市公司投资并购的马丁飞行喷射包在澳大利亚上市。这个全球第一家生产钢铁侠飞行装备的公司,将颠覆性技术用于研发不同高度的空间飞行领域。而成立不过4 年的光启,已经形成约400名的国际化人才团队,拥有超过2600件的核心专利申请,以源头创新的强大后劲步入了成果的丰产期。

  有了光启这样的科技创新群体,深圳实现了“凤凰涅槃”的发展奇迹。不仅仅是深圳,在我省其他地方也呈现出以创新驱动新一轮发展的势头。

  笔者从省科技厅拿到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技术自给率达71%,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研发经费投入超过全国的12%,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0%;全省从事研发人员规模全国第一。

  这说明,广东近年来推动科技创新驶入发展“快车道”,已经初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省争取将珠三角设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底气所在。

  经济要“乘法”发展

  先打造粤式“乘号”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广东就以“腾笼换鸟”为主要抓手,在全国较早提出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争取推动广东经济取得“乘法”式发展。

  然而,这个“乘号”——人才和技术,从何而来?由于历史原因,我省科技资源长期在全国处于较弱水平,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界在核心技术方面奉行“拿来主义”。2013年,省委书记胡春华就指出:广东科技工作要扬长补短,既要发挥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体制机制等优势,又要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短板”补上去。

  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量化指标和时间表,闯出许多条创新的“广东路径”,包括引进创新团队、与国家自然基金委设立联合基金、与国家“三部两院”进行产学研合作等等。

  在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个“补短”的工作上,我省逐年加大了力度,将“借花”、“买花”变成自己“种花”,育出粤式创新百花园。比如,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重大项目的培育投入去年起大幅增加,在院校和骨干企业建设起2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96家省重点实验室、44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完整的创新平台体系。

  原先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广东,实施一系列“珠江人才计划”,引进91个国内外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集聚高层次人才750多人,吸引各类人才 5000人;同时推进“扬帆计划”,为粤东西北引进12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我省还特别加强对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发掘与培养,在全国第一个设立35周岁以下杰出青年资助计划。这项基金设立前两年内共资助了47人,而2014年一批就增加到50人。一批青年才俊走到前台挑大梁,成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主力预备队。

  我省前两批引进的31个创新团队也已开始发挥作用,申请了发明专利2821项,国际专利376项。春节前夕,笔者来到中山新诺科技公司采访时,正逢韩国企业代表来谈合作,他们愿意拿出1800万美元合作开发新设备。这个我省从美国引进的光刻技术研发团队及高科技企业,拥有国际“数字化无掩模光刻技术”的首位发明者梅文辉博士、国际光纤激光领域开拓者之一的杜卫冲等人才。他们以光刻专利技术开发出一系列世界尖端产品,一在国内销售就引发外国同行降价,还外销到美国、欧洲、新加坡。他们兴奋地说,广东正大力推动的创新驱动战略,以及引进创新团队计划,给了海外华裔科技人才一个大有作为的机遇。

  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三部两院一省”的合作模式,将最顶尖的科研力量引进来,建成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1600多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0多个,累计实现产值突破1.7万亿元,利税2200亿元。

  这些举措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立起了一个大大的“乘号”。特别是我省定出9个重大科技专项,有了如此强大的科技创新资源作后盾,才能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利用新兴产业的台阶把经济发展推向新高峰。

  政产学研资结合

  让“青苹果变红”

  科研成果要得到产业应用,最终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还有一个相当艰辛的过程。从事这项工作多年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简称“东莞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对此体会很深。

  我省一家在全球算得上顶尖的通信公司,在管理周转工具上一度采取人工点数和记账的方式。后来,一种叫做RFID(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的物联网设备“解救”了他们,不仅大大减少清点料箱的人力,也提高了数据准确性。由东莞工研院研发的这一技术,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如果不是华中科技大学与东莞合作共建东莞工研院,这项技术可能永远是摆放在大学里的一台样机。而东莞工研院不仅将样机开发成了产品,还扩展了核心技术,形成了产业化体系。张国军说,这项成果体现了东莞工研院科技创新的一个思路,就是把“好看的青苹果”培育成“既好看、又好吃的红苹果”。他们先后为4000多家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孵化了80多家企业。

  随着产学研合作、团队引进等创新模式在我省兴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一批像东莞工研院这样的科技创新“奇兵”——新型研发机构已有122家,成为科技创新的一支生力军,树起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标杆。

  它们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者之间开拓了一片新的空间,走出了原有事业体制的局限,探索了市场化现代机构运行机制。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行 “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研发是以产业化为导向,扬企业资源之“长”,补科研资源之“短”。省委、省政府去年在东莞召开现场会,推动了新型研发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2014年,全省23个省级以上高新区的总收入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它们的背后都有着无数产学研合作的支撑。

  创新成果落到企业

  才能孵出“金凤凰”

  创新资源强了,创新成果有了,而它们要真正“落地”还是要看创新型企业。

  我省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华为、中兴、格力、美的、TCL、温氏集团……这些本土企业不仅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也表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代表了广东工业化和技术进步的水平。

  同时,广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使科技创新资源与中小企业之间进行真正的配对和融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热情日益高涨。我省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等政策,在近5年中受惠企业达1.3万多家,金额达1150亿元,有力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全省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省级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的70%以上由企业牵头或参与。

  又比如,新型研发机构3年来服务企业超过3万家,成功孵化了1000多家企业,并推动了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壮大。今天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将重点表彰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就累计孵化了600家企业,创办和投资了1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公司。这样的新型科研机构,可以说是一只只下金蛋的“金凤凰”。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要求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到2020年,大型骨干企业普遍建有企业研究开发院;通过贷款贴息、研发资助等方式,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笔者了解到,广东即将推出系列激励政策,再创广东创新驱动政策新优势,包括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普惠性政策、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扶持举措的引导性政策,以及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松绑性政策,等等。

  岭南春来早,鹏城展翼时。一个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