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与成果产业化
ABOUT投融资与成果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路在脚下

发布时间: 2015-05-06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对创新的意义作了高度概括。

  创新推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决策高层的重视,到制度层面的准备,到社会条件的筹备,涉及到多方面的变革和变化。社会保持旺盛的创新力,不断涌现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又倒过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福广大民众,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而这个良性循环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社会条件。比如,创新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创新需要激励。激励的一个方面,就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让创新者从产业化成果中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让创新者获得价值认同感。一个创新力强的国家和民族,必定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国家和民族。但无须避讳的一个现实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尽管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加速期,年增长率在1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现,但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这种状态,不但让科技资源存在很大浪费,也严重制约了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科技成果转化处置审批环节多;科研评价存在重研发、轻转化,重基础、轻应用,重论文、轻专利等问题;技术类无形资产定价难,价值评估流于形式;科技中介服务市场不发达……各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解决,解决需要行动,所以,积极面对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实践中的开拓实干精神显得非常重要。

  可喜的是,这种求索者不少,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下称海西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仅2010年至2013年,在海西院的推动下,中科院有70项成果在福建转化,实现销售额216亿元。总结海西院的经验,可以发现几个亮点。一是清醒定位自己,不只埋头做科研,而是给成果转化以同样的重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不仅是一家科研院所,还是一个开放性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二是科研方向明确,紧盯市场动向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开放性的科研,而不是困守书斋或实验室;三是因时因地制宜,探索多种转化模式,以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海西院的经验表明,只有能成功转化的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科研,而只有科研成果充分产业化,科研工作才能永葆活力。海西院的经验也表明,科技成果转化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都不是无能为力,只要思想上真正重视,行动上勇敢尝试,还是能找出适宜的路,能够有所作为。破解科研成果转化的难题,路在脚下,在于探索。像海西院一样,不是怨天尤人,坐等救助,而是自己寻求解题之路,多方的努力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科研和应用的渠道就能逐渐顺畅起来,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就会渐渐好起来。

  当然,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多个方面多个环节互相配合共同起作用,才能确保合力的强大。统筹推进相关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赋予单位、研发团队、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的自主权,取消行政审批、备案程序,建立财政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管理,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各方都需要积极行动,落实操作性强的措施,共同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土壤。

  值得欣慰的是,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要求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京校十条”、“黄金十条”、“科技九条”等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也在不断推出。相信,政策会催生更多的海西院,形势会逼出更多的海西院,科技成果转化会迎来越来越好的局面。

      中国科学家协会官网:http://www.kjchh.com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